说起“侥幸心理是什么意思”,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我们不少行业里,尤其是那些跟风险打交道的,这玩意儿简直是个无声的幽灵,时不时就能把到手的项目,或者稳当的收益,弄得稀里糊涂。我常跟新人说,你甭管你多聪明,多有经验,只要沾了“侥幸”,那离栽跟头也就不远了。
那到底什么叫“侥幸心理”呢?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这次应该没事儿”或者“别人都这么干,我跟着应该也行”。它不是基于对事实的准确判断,也不是基于对概率的科学计算,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一种对潜在风险的“视而不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夏天户外施工,大家都知道暴雨风险,但有些人可能就觉得,“今天天气预报说有雨,但早上看着挺好,可能就下了,我抓紧时间干完算了”。这就是典型的侥幸心理在作祟。
这种心理最容易在项目进展顺利,或者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明显问题的时候滋生。就像跑汽车,一路顺风顺水,你可能就觉得可以稍微开快点,或者少检查一下轮胎胎压。因为过去的“好运”让你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这种好运会持续下去,而那些潜在的隐患,在那一刻好像变得不那么真实了。
从心理学上讲,这可能跟我们大脑的趋利避害有关,但它往往是“避害”的功能失灵了。面对不确定性,大脑更倾向于选择那个当下感觉更轻松、更省事的选项,而不是那个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防范风险的选项。尤其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这种心理就更难被遏制。
“侥幸”不是没代价的,只是代价大小不同。有时候,它可能只是导致一次小小的返工,或者一点额外的成本。但有时候,它能直接引爆一场灾难。我记得之前参与过一个项目的后期维护,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因为当时负责的师傅觉得“应该没事儿”,没按照标准流程做额外确认,结果导致服务器宕机了好几个小时,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更别说那段时间的营收损失了。那点“节省”的时间和精力,跟后期的弥补成本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这种现象在技术领域尤为普遍。比如,软件开发中的代码审查,明明知道代码不规范,或者有潜在的安全漏洞,但因为上线日期临近,或者觉得“问题不大”,就想着“先上了再说,后面再改”。这种“后面再改”往往就成了“永远不改”。等到黑客发现这个漏洞,或者大规模用户反馈问题时,才追悔莫及。这种教训,有时候是惨痛的。
其实,很多流程、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对抗这种侥幸心理。比如,做任何决定前都要进行风险评估,或者要求关键操作必须有两人复核。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其实就是在为“万一”设置一道防火墙。但一旦大家觉得“太平了太久”,就容易把这些防火墙当成摆设,觉得可有可无。
打破侥幸心理,在我看来,首先需要一种持续的“敬畏感”。对行业,对规则,对潜在的风险,都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这不代表保守,而是代表理性。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其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馈和问责机制。当有人因为侥幸心理犯错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后果,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当然,这不代表要惩罚,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改进的机会。我们要让团队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故犯,或者不从错误中学习。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一种“主动预防”的文化。不要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去解决,而是要提前预判,提前布局。比如,在做决策时,就要多问一句:“如果情况最坏会怎么样?”把最坏的情况考虑清楚,再来制定应对方案。这种思维模式,需要从领导层开始,一点点渗透到整个团队。
我以前在一家科技公司的时候,负责过一个重要的产品迭代。当时我们的测试团队就提出来,有个功能在用户数据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性能瓶颈。按照流程,这需要进行一次模拟大规模用户压测。但当时的产品经理觉得,这个功能的用户量还远没到那个程度,而且时间很紧张,就说“先就这样吧,上线后再观察”。结果呢?上线不到一个月,随着用户量快速增长,那个性能瓶颈就出现了,直接导致了用户体验的严重下降,产品口碑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事后复盘,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侥幸心理惹的祸。测试团队的预警没有被重视,而产品经理也抱着“可能不会这么快出问题”的想法,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小问题”,就是埋下“大麻烦”的种子。
在我看来,很多看似“运气好”的成功,其实都是无数次对“侥幸”的拒绝和对风险的充分管理的积累。反之,那些突然爆发的危机,往往都藏着过去被忽视的“小确幸”,只是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隐患”的开始。
其实,区分“侥幸”和“合理的风险判断”也很重要。科学的风险管理,是基于数据、基于模型、基于概率的。比如,我们知道天气预报说有70%的降雨概率,那么我们就会带伞。这是一种合理的预判和准备。而侥幸心理,则是在知道有30%的“不下雨”的可能时,就抱着“这次肯定不下”的心态,完全忽略了那70%的风险。
在很多金融投资领域,这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理念尤为重要。即使你对某个投资项目非常看好,也必须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并做好相应的风险对冲。否则,一旦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你可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和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可能没事儿”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个“可能”有多大?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如果真的出了问题,我能承担吗?这样的自我提问,或许就能帮你挡住那扇通往“侥幸”的门。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