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问,为什么像“有信”这样即时通讯工具,似乎一直没能像某些竞品一样,把直播功能做起来?这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产品设计、市场策略,甚至用户习惯的微妙变化。我这行干了些年,对这类问题也接触不少,总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
首先得回到“有信”最初是怎么定位的。它早期是以“私密、安全”的通讯为卖点,主打熟人之间的一对一或小范围群聊。这种基因注定了它在面对“广场效应”或者说“公开广播”式的直播时,会有一种天然的隔阂。直播,尤其是早期那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围观”的心态,主播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去吸引关注,而用户也习惯了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场域里寻找内容。如果产品的核心就是“不被打扰”的私密沟通,那么强行塞入一个高互动、高曝光的直播,就可能稀释原有的价值,甚至适得其反,让用户觉得“这个软件怎么什么都有,反而不像以前那个纯粹的‘有信’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内部也讨论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有个想法是是不是可以做个“小范围私密直播”,比如朋友聚会时,大家可以轮流开个小视频,实时分享,但这种需求,说实话,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的私密分享,甚至就是简单的视频通话里,都能实现,而且场景更丰富。关键在于,用户是否会专门为了“有信”的这个功能,去改变他们已有的习惯。
而且,从技术和运营层面看,直播不是简单的“开个摄像头”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流媒体的稳定传输、低延迟、大量的服务器资源消耗,以及内容审核、生态建设等等一系列复杂工程。如果一个产品的主要用户基础和商业模式,并不围绕这些来构建,那么投入产出比可能就不是那么划算。尤其是在市场上已经有非常成熟且用户粘性极高的直播平台时,后来者想要突围,难度系数是指数级上升的。
“有信”出现的时候,市场上即时通讯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微信、QQ占据了大部分用户心智,后来者想要分一杯羹,就必须有非常鲜明的差异化。而当直播成为一种重要的内容消费和社交方式时,那些天然具备“公共属性”或者“内容生产”基因的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甚至微博,它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直播的风口上,积累了大量的主播和用户。对于“有信”来说,如果它要在直播领域有所作为,就得面对这些巨头,如何在它们已经构筑起的庞大生态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我见过不少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不错,但一旦试图扩张到大而全,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焦点。就像当年很多社交应用想做成“生活服务平台”,结果呢?用户不需要你在社交APP里点外卖,他们习惯了专门的外卖APP。直播也是一样,用户习惯了去专门的地方看直播,或者在他们已经常用的社交平台上顺便看看直播,而不是在一个以私密通讯为主的APP里寻找直播内容。
况且,直播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从内容审核到内容生态的构建,都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个不注重内容生态的直播功能,很容易变成“空壳”,甚至可能因为低质量内容而影响平台整体的品牌形象。对于“有信”这样的产品,它需要权衡的是,投入巨大资源去做一个可能无法与头部平台抗衡的直播功能,还是继续强化它在核心领域(如安全通讯)的优势,来巩固和拓展用户群体。
从技术角度看,虽然实现一个直播功能的技术门槛在不断下降,但要做到用户体验好、稳定性高、成本可控,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强大的服务器支撑,以及持续的迭代和优化。如果“有信”的商业模式不依赖于直播带来的广告、打赏或者电商转化,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投入这么大的成本去做直播呢?
我接触过一些公司,它们的产品在某个小众领域做得很好,但商业模式比较单一,比如就是靠增值服务收费。当他们看到别人都在做直播,也想尝试,但发现直播的商业模式(比如广告、电商)与自身现有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并不完全契合,强行嫁接反而可能弄巧成拙。最后,可能是做了一点皮毛,但用户并不买账,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和运营成本。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有个朋友的公司,做了一个语音社交APP,做得挺有特色,用户也挺忠诚。后来他们也想跟风做直播,但发现大部分用户更喜欢听,而不是看,而且对“主播”这种角色也不太感冒。他们花了几个月时间,投入不少,结果直播功能数据惨淡,最后只能砍掉,还影响了核心语音社交的口碑。
人的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用户已经习惯在微信里和朋友聊天,习惯在抖音上看短视频和直播,习惯在微博上获取资讯。即使“有信”有不错的直播功能,用户也未必愿意为了它去改变自己的使用路径。尤其是,如果“有信”的直播功能,与市场上主流的直播平台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内容更新频率、主播类型、互动方式等,那么用户就没有理由从熟悉的平台迁移过来。
想想看,你有没有因为一个APP多了一个新功能,就放弃了另一个用了多年的APP?很少吧。除非这个新功能非常颠覆,或者它能和APP的核心价值产生完美的化学反应。对于“有信”来说,如果它的核心定位是“私密通讯”,直播就很难成为那个“颠覆性”的功能,也难以与这个核心产生“完美的化学反应”。
我看到过很多“功能堆砌”的例子,一个APP试图集成市面上所有热门的功能,结果反而把自己做“杂”了。用户想要的是专注和专业,而不是一个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有信”如果继续深耕在它擅长的领域,比如更安全、更私密的通讯,也许能走得更远,而不是去追赶那些可能并不适合自己的潮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有信”就永远不能做直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演变,未来也许会有新的模式出现。比如,更加小众化、兴趣化的直播,或者与加密通讯深度结合的直播形式,这可能会契合“有信”的用户群体。但就目前来看,至少在我们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直播”范畴内,它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这些挑战,更多的是来自产品本身的基因、市场环境以及用户习惯。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