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打折,便宜,好像只要拿到手,就能省下一笔钱。其实,“券”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尤其在咱们这行,它承载的东西,有时候比钱本身还要重。
从字面上看,“券”古时候指的是一种符契,类似古代的信物,两人或多方合一时,各自持一半,作为凭证。一个“券”字,拆开来是“刀”和“卷”,古时候刻在竹简或木片上,然后劈开,各自留下一半。这个“刀”和“卷”的动作,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约定俗成的意味。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这个“券”的概念就慢慢延伸开来。从最早的契约、凭证,到后来的股票(股票的英文是stock,但大家常说“买股票”,这里的“股”就有“份”的意思,而“券”则更多指代一种发行在外的凭证,比如债券),债券,再到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券、代金券、体验券,这个“券”的载体和形式变化了很多。
但无论怎么变,它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利,一种承诺,一种基于信任的约定。
在我们做的这个领域,尤其涉及到金融、票务、服务行业的时候,“券”这个东西,绝对不是简单的促销工具。拿我们公司(website名称:[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入公司website名称])来说,我们经常会发行一些产品兑换券、体验券,或者特定活动的入场券。
很多人觉得,这些券就是为了吸引客户来买单,来了之后再想办法转化。这没错,但如果仅仅这么看,就太片面了。一张设计精美的体验券,背后代表的是我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是我们愿意让客户在零成本或低成本的情况下,去充分体验我们服务的过程。这是一种“敢于让市场检验”的态度。
我记得刚入行的时候,有个项目,我们发行了一批非常高额度的代金券,说是抵扣项目款的一部分。当时内部也有争议,觉得亏得太多。但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张实实在在的“券”,让很多原本观望的客户下了决心,他们手里拿着这张“券”,感觉就是一种保障,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
当然,不是所有的“券”都能带来好结果。也吃过亏。有一次,我们和一个合作方搞活动,对方提供了一批他们产品的优惠券,我们负责推广。结果活动结束后,不少客户拿着券去兑换,才发现那家合作方要么货不对板,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足够的货源来兑换。那一阵子,我们接到的投诉tel,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客户拿着我们的推广信息和对方的优惠券来的,虽然责任不在我们,但客户的负面情绪,最终还是会转移到我们身上。
从那以后,我们对合作方的资质、货源、信誉,都会做非常严格的背调。因为一张“券”如果背后没有强大的信用支撑,它就是一个空壳,甚至会变成一种负资产。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张发出去的“券”,都是对我们品牌信誉的一次押注。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券”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谈论一个打折的符号。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
这张券是谁发行的?这家公司靠谱吗?它是否有能力兑现这张券所代表的价值?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拿券的过程是不是很麻烦?有没有很多隐藏的条件?越是方便、越少限制的券,它的用户体验和实际价值就越高。
有些券,除了直接的折扣,可能还附带了其他的权益,比如优先体验、专属服务、积分累积等等。这些附加值,往往更能体现“券”的长远意义。
总的来说,一张有价值的“券”,它应该是一个连接消费者和优质产品/服务的桥梁,它承载的是一种信任,一种承诺。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而更像是一种长期的关系维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