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银为什么发硬?”这问题,听上去有点江湖气,但背后牵扯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工艺和物理化学反应。很多玩老银器的人,尤其是刚入门的,总会遇到这么个情况:好不容易淘到件包浆醇厚、看着就“老”的老物件,到手盘玩两天,怎么感觉不如刚拿到手的时候顺滑了?甚至有点“硌手”,变硬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东西假了,还是盘玩出了问题?别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
首先得明白,老银器“发硬”和新银饰的“发硬”可能不是一回事。新银饰,尤其是那些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加入其他金属(比如铜、镍)熔炼的仿古银,它们基底的合金比例不同,本身硬度就高,盘玩过程中,外层的氧化层或包浆可能变得更致密,给人一种“硬”的感觉。这其实是合金特性的体现。
但咱们说的老银,尤其是纯度较高的老银,纯银(Ag)本身是比较软的。你想啊,很多老的银元宝、银锁片,造型都很精巧,如果太硬,匠人很难把那些纹饰雕刻得那么细致。所以,一开始觉得“软”是正常的。那为什么盘着盘着,感觉它“硬”了呢?这就要从包浆说起了。
那些真正沉淀下来的老银包浆,可不是简单的氧化层。它是银在长期与空气、人手、甚至一些接触物(比如丝绸、木盒)的微弱反应中,形成的一层非常细密、均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合层。这层包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致密性。你手上的油脂、汗液,其中的有机成分,经过时间的“化学作用”,会与银表面发生微妙的结合,最终固化。
当你感觉到老银“发硬”,很多时候,是你盘玩的动作和频率,让原本在你手里“感受”到的油润感,逐渐被一种更“凝固”的触感取代了。打个比方,就好比你用棉布擦拭一件古家具,刚开始棉布上的蜡或油能让你感受到顺滑,但擦多了,棉布上的蜡/油会渗入木头,并与木头表面分子结合,形成一层更硬、更“死”的保护层。老银也是类似。
尤其是一些器型饱满、接触面积大的老银器,比如手镯、腰牌,在反复的摩挲中,表面的包浆会越盘越紧实,原本有点“软糯”的质感,会被一种更“ solid” 的感觉代替。这种硬,不是说它物理上变成了铁,而是它包浆层致密到了一种程度,你手上的油脂和温度,已经无法再轻易地“揉”动它,或者说,它自身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
我见过不少朋友,特别是刚接触老银器,喜欢用手反复用力去盘,想让它赶紧“显出包浆”。殊不知,这种过于频繁和用力的盘玩,反而可能加速包浆的“固化”,让本来可以持续发展出更温润包浆的老银,过早地进入一种“硬”的状态,那种温润的“肉感”就消失了。
这里得说个“坑”,就是所谓的“盘废”。有些人把老银器盘得太“死”,完全失去了老银器那种自然的生动感,摸上去就是一层干巴巴、硬邦邦的氧化物。这有时候是因为用料不对,比如用了不当的清洁剂(虽然老银器很少用化学清洁剂),或者盘玩手法过于粗暴。
怎么判断是真“硬”还是“盘废”了?这需要经验。真包浆的“硬”,它依然带有一定的光泽,不是那种死黑的哑光。而且,你仔细看,包浆的颜色是深邃的、有层次的,甚至在你转动物件时,光线会在包浆表面折射出微妙的变化。而“盘废”的,通常是颜色不自然,缺乏光泽,摸上去那种“死硬”感,而且仔细看,包浆颗粒感会比较粗糙,不像自然形成的那么细腻。
我个人在接触老银器的时候,除非有特别的需要,否则尽量避免过度、刻意的盘玩。更多是让它自然地接触空气,偶尔用柔软的丝绸或棉布轻轻拂拭一下,保持表面的清洁,让包浆自然而然地生长。那种“盘硬”了的老银,虽然包浆厚重,但失去了老银器应有的灵气,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还有些情况,可能会让老银器感觉“发硬”。比如,老银器长期存放在非常干燥的环境里,包浆可能会失去一些水分,变得更“干硬”。或者,银器表面沾染了某些无机物,比如灰尘颗粒,在你盘玩的时候,这些颗粒与包浆结合,也会产生一种摩擦感,让你觉得“硬”。
再者,如果老银器的成分本身就不够纯,比如合金比例不当,那么它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自然也会不同。一些仿古做旧的老银器,它们表面的“包浆”很多是人工化学处理形成的,这种“包浆”往往更不稳定,更容易出现硬化、剥落等问题。这和自然形成的包浆,是完全两个概念。
所以,下次再遇到你觉得“发硬”的老银器,不妨先冷静下来,仔细观察它的包浆颜色、光泽,以及你手上的触感。是那种温润的、略带紧实的“硬”,还是那种干涩的、缺乏生气的“硬”。很多时候,答案就在你的指尖。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