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牛奶,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品牌,十有八九是蒙牛和伊利。为什么这两家企业能这么强势?很多人会简单归结为广告打得多,或者渠道铺得广。但老实说,如果只是这样,我们这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过的人,也早就把公司做起来了。背后逻辑,远比这些表面功夫要深邃得多。
早些年,咱们国内的乳制品,口味上说实话,确实没啥特别惊艳的。伊利那会儿靠着“金牌”、“金典”这些系列,在高端市场打开了局面。你知道吗,金典刚出来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很多同行都在嘀咕,这价格定位是不是有点太高了?毕竟那时候大家对牛奶的认知,更多还是“能喝就行”,或者就是早餐搭配的饮品。但伊利偏偏就在那儿死磕,一点一点把“高品质”、“营养”这些标签渗透进去,还特别注重包装设计,显得很“洋气”,也确实吸引了不少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当然,这里面也有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洞察,知道人们在特定场景下,比如送礼或者犒劳自己时,愿意为“好东西”买单。
蒙牛也是,虽然起步稍晚,但它骨子里那股“拼劲儿”是真的足。记得当时为了追赶,蒙牛在产品创新上也非常舍得投入,而且往往能抓住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比如,它很早就开始做酸奶,而且不只是做原味,各种口味、各种添加物(那时候大家叫“配料”),花样翻新。当时市场上出现“儿童牛奶”的概念,蒙牛也很快跟进,并且把“成长”、“补钙”这些卖点做得特别到位,广告里的小孩儿,那叫一个活泼可爱,家长看了哪有不心动的?这背后,其实是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了细分,然后用相对差异化的产品去满足。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家超市做市场调研,发现伊利和蒙牛的陈列总是最显眼的,而且新产品迭代的速度非常快。你去看它的货架,可能一个月不去,就会发现多了好几种新包装、新口味。这种密集的产品攻势,你不买,旁边的人可能就买了,就让你总有一种“不买就落伍了”的感觉。这种“跑马圈地”式的产品策略,虽然有时候也会有叫好不叫座的,但总体上,它确保了在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牛奶时,总能有它们家的东西,而且总有新玩意儿让你觉得“也许这个不错”。
除了产品本身,这两家在渠道上的布局,尤其是早期,真的可以说是“下沉到县城,渗透到村镇”那种程度。我有个朋友,他之前在一家区域性乳企工作,后来被伊利或者蒙牛挖去了,他跟我讲过,他们最早的任务,就是要把奶铺到镇上的每个小卖部,甚至村头那个卖副食的杂货店。你知道这种工作有多费劲吗?不是简单的送货,而是要跟小店主建立关系,要教他们怎么摆放,要确保有新鲜的货源。这背后,是对中国零售市场最基础、最原始的运作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执行力。
蒙牛的“草原情”、“健康中国行”这类活动,搞得声势浩大,不仅仅是品牌宣传,更是一种深入终端的推广。我当年也参与过类似的推广活动,你知道最难的是什么?不是把产品送到,而是让消费者真的“动起来”,真的去参与,去试喝,去了解。那时候,很多农村地区的家长,对“乳制品”这个概念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认知,活动的意义就在于“科普+体验”。而伊利,虽然可能不像蒙牛那样频繁地用大型活动刷屏,但它在核心城市和全国性媒体上的投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品牌建设,同样不可小觑。你看他们的广告,虽然看起来都挺“烧钱”的,但你能感受到,它不是那种一次性的“炸裂”,而是持续的,一点点地加深消费者印象。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对“核心消费场景”的把握。比如,谁家小孩儿生日,家长想着给送点好的,牛奶就是选择之一;谁家有了喜事,牛奶也是必不可少的拜访礼品。这两家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些,并且通过产品包装、营销活动,把自家的产品深深地绑定到这些生活场景里。我记得我们曾经试着做一个高端奶粉,产品本身做得确实不错,但推广的时候,就发现没法像伊利金典那样,很自然地切入“送礼”这个节点,感觉还是差点意思,显得有点“刻意”了。
其实,中国乳制品市场经历过很多阶段,也涌现过不少品牌,但最终能活下来,并且做大的,确实是这两家。我个人的判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面对行业危机时的“韧性”和“学习能力”。像三聚氰胺事件,那对整个行业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很多小企业,在那之后就直接消失了。但蒙牛和伊利,虽然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它们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反应,重建消费者信心,并且在事件后,不断加强内部的质量管控和追溯体系。
而且,这两家企业在战略上也相当有意思。它们不是简单的“你打我,我打你”,而是往往在不同的维度上发力,然后又在某个领域形成竞争。比如,伊利在高端液态奶和奶粉上做得非常扎实,而蒙牛则在酸奶和复原乳(比如经常看到的“早餐奶”)这些细分领域,也能做出很强的市场表现。这种“战略协同”与“战术竞争”结合的模式,让它们既能分摊风险,又能互相促进。
我还想说一点,就是它们对人才的吸引力。因为有品牌效应和资金实力,这两家企业能够吸引到行业内顶尖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这些人带进来的经验、思路和对市场的敏锐度,是其他一些中小企业很难比拟的。我认识一些从这两家公司出来的朋友,他们对市场、对产品、对消费者心理的理解,确实不是一般的深度,这种“人才池效应”是很可怕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而且变化非常快的市场。这两家企业能够在这个市场里,不仅生存下来,还做到了行业的领军地位,这本身就说明了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们抓住了每一次市场机遇,也克服了每一个严峻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发展轨迹,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消费升级和市场成熟的过程。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