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股市不能像国外那样,跌的时候也能赚钱?简单来说,就是“沽空”的机制在中国还不成熟,甚至可以说,目前为止,我们更像是在“防做空”。这背后牵扯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对市场稳定、投资者保护以及监管思路的深层考量。
中国股市发展至今,监管层始终将“稳定”二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想想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过几次股灾,每次都对实体经济和民众信心造成巨大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引入一个能够放大市场波动、让股价快速下跌并从中获利的机制,自然会被视为“潜在的危险信号”。“为什么中国不能沽空”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就藏在这份对“稳定”的执着里。
早年间,市场接受度不高,很多投资者对“做空”的理解就是“恶意做空”,是想把股价打下去,让普通散户亏钱。这种认知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了早期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敏感度。监管层也需要时间去教育市场,去引导大家理解做空的合理性,它本质上是一种风险对冲和价格发现的工具,而非单纯的“看空”。
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做空”工具,比如股指期货、融券卖空,其实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尝试。但即便是这些,也经常会成为讨论的焦点,关于是否会加剧市场下跌,关于给谁带来了利益,总是有各种声音。这说明,即便有了工具,市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还在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中。
长久以来,中国股市给人的印象就是“牛市好赚钱,熊市熬一熬”。大多数投资者的逻辑都是“低买高卖”,这是典型的“做多”思路。而“做空”,则是“高卖低买”,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交易体系和心态。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操作,更是对整个市场生态的改变。
融券业务,作为“做空”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大家可能都有接触。但是,大家会发现,融券的标的非常有限,额度也很紧张。很多时候,想融券卖出某些股票,根本找不到券源,或者额度非常小,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操作。这背后,一方面是供给端的问题,上市公司愿意提供的股票有限;另一方面,也是监管在控制风险,不希望看到大规模的“做空”力量。
记得有一次,某个热点板块集体出现回调,当时很多机构都想做空对冲一下风险,结果发现,能融到的券,加上股指期货的合约,加起来也就能覆盖一部分,远不能实现他们所说的“对冲全部敞口”的预期。这就像汽车有了引擎,但燃料供应不足,跑不起来。
理论上,成熟的做空机制能帮助市场更好地进行价格发现,并且为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当一个公司基本面出现问题,股价“虚高”时,做空者可以通过卖空将其拉回合理区间。同时,持有大量股票的机构也可以通过股指期货或融券来对冲市场整体下跌的风险。
但问题在于,如何确保这种“做空”是基于基本面分析,而不是“恶意做空”或者“逼空”?“为什么中国不能沽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如何防止做空机制被滥用。我们曾经看到一些案例,一些机构或者个人,会通过大量散布不利信息,或者集中力量在某个时期大量卖空,来打压股价。这种行为,对市场的公平性造成了很大损害。
这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净化市场,用不好就会变成扰乱市场秩序的工具。监管层在引入这些工具时,必然会反复权衡利弊,而且需要一套非常精细的规则来约束行为。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经验的积累。
对于广大散户而言,“做空”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大多数散户更习惯于“捂股”,赌的是公司未来会涨。参与做空,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风险承受能力和严格的纪律性,这些恰恰是散户普遍缺乏的。
如果让散户随意“做空”,市场很容易出现极端波动。比如,一旦出现一些负面消息,大量散户情绪化地进行卖空操作,可能导致股价在短时间内暴跌,然后一旦出现反转,又可能出现“轧空”行情,让做空者损失惨重。这种戏剧性的波动,显然不是监管层希望看到的。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市场因为某类资产的预期发生变化,一些投资者想通过期权或期货工具做空,结果发现,即便是在相对成熟的工具上,操作的门槛和潜在的风险也远超他们的想象。很多人在不理解规则的情况下参与,最终亏损严重。
回过头来看,“为什么中国不能沽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不能”,不如说是“还不能完全、自由地做”。中国股市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从最初的散户为主,到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主力,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在变,对工具的需求也在变。
我们已经看到了股指期货、融券、ETF期权等工具的推出和发展,这些都是朝着更成熟的市场方向迈进的标志。每一次新工具的出现,都会伴随着争议和讨论,也会伴随着风险的暴露和监管的完善。这都是一个市场从初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
未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壮大,随着市场对冲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者教育的深入,“做空”的机制和环境会逐步完善。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需要持续的观察和审慎的推进。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