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是降息、加息,或者像过去那种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其实没那么简单。我从业这些年,见过太多因为对货币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市场反应激烈,甚至适得其反的情况。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工具箱,而是跟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乃至国际经济形势,甚至是市场情绪,都环环相扣的。有时候,市场的预期比政策本身的影响还要大。
最基础的,无非就是利率,包括央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再往下就是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大家看到最多的,央行调整基准利率,影响的其实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成本。比如说,我们过去在一些经济下行周期,为了刺激信贷,就会引导利率下行。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调整,背后是希望银行愿意给企业贷款,企业也有意愿借贷。但有时候,即使利率降到很低,企业也不愿意借,或者不敢投资,因为它们看到的不是低利率的诱惑,而是未来的风险,比如需求不足,或者政策不确定性。这时候,光靠利率工具,效果就打了折扣。
公开市场操作,比如我们常说的逆回购、正回购,就是央行跟银行之间玩的游戏。央行投放流动性,银行手里钱多了,拆借利率自然就降了,企业就能更容易拿到钱。反过来,如果央行想收紧,就把钱收回去。这个操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进行小幅度的、局部的调整,不像基准利率调整那样,动静比较大,影响范围也广。
再往深了说,还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大家可能接触得少,但银行都明白。央行要求银行把多少钱存在央行那里,不能用于放贷。这个比例一调整,银行可贷出去的钱就跟着变。降准,就是释放更多资金给银行,让它们有能力放贷。但这里面也有学问,你不能光看央行放了多少钱,还要看银行愿不愿意贷出去,以及企业愿不愿意贷。
我常常觉得,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预期的管理。一个央行如果失去了市场的信任,或者它的沟通不清晰,即使它手上工具再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见过一些国家,央行每次政策出台,市场都揣测半天,不知道是真的要刺激经济,还是要稳定物价,还是有什么其他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会抑制投资和消费。
反过来,一个沟通得体的央行,在政策出台前,会通过各种渠道释放信号,比如官员的讲话、研究报告,让市场有个心理准备。这样,等到政策真正落地的时候,市场就不会那么惊讶,反应也会更平稳。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应对通胀压力,我们内部就在讨论是否需要加息。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内部的经济学家团队做了大量分析,考虑了国内外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等等。最终的决定,以及后续的沟通策略,都是基于对这些复杂因素的判断,目标就是引导市场预期,告诉大家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并且有信心控制住通胀,但也要避免过度冲击经济。
其实,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等到政策真正落地,市场就已经开始消化。比如说,如果大家普遍认为通胀要起来了,或者经济要过热了,那么即使央行还没动作,市场上的资金利率可能已经悄悄上行了。反之亦然。所以,作为政策制定者,得时刻关注市场情绪,以及大家对未来经济的判断。
要说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实操中的挑战可不少。最常遇到的,就是“传导不畅”。政策出去了,利率也降了,但就是没能有效刺激到实体经济。有时候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比如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政策的资金流向了不该去的地方。有时候是终端需求不足,大家手里有钱,也不敢花,也不敢投资。
我们曾经在某个时期,为了刺激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推出了一些定向宽松的政策。理论上,是引导资金流向这些群体。但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依然拿不到钱,或者拿到的钱利率还是很高。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大,银行不敢贷;有的是中间的担保、抵押流程太复杂。这让我们反思,政策的设计,不仅仅是要有工具,更要考虑执行的细节,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还有一些时候,我们也会犯错。比如,对通胀的判断过于乐观,或者对经济复苏的力度估计不足,导致过早地收紧了货币。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某次经济复苏初期,我们为了控制资产价格上涨,采取了相对紧缩的政策。结果,复苏的势头受到了一定影响,就业市场的恢复也比预期的要慢。事后复盘,我们觉得在那个阶段,应该更侧重于支持经济的稳固增长,而不是过早地去抑制一些可能出现的泡沫。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绝对不能脱离财政政策。这两者就像一对孪生子,配合得好,就能事半功倍;配合不好,就容易南辕北辙。比如,财政在扩张,大规模发债,这时候如果货币政策也跟着放松,利率就会被压得很低,大家可能就觉得政府在“印钱”。反之,如果财政在收紧,比如削减开支,这时候货币政策如果跟着收紧,对经济的打击就会更大。
我见过一些国家,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财政一味地在发钱、发补贴,但货币政策却僵化地坚持紧缩。结果就是,一方面老百姓手里有了钱,但因为预期不稳,大家可能存起来了,企业也不敢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巨额的财政赤字又给未来的财政健康埋下了隐患。这种时候,货币政策应该做的,是配合财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财政的刺激效果能够传导出去,支持经济的复苏。
在中国,我们其实一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这几年,尤其是在应对外部冲击的时候,这种协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货币政策的任务,不仅是稳定物价,更重要的是为财政政策的实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
我们做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也必须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看。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完全脱离国际经济的走势,尤其是汇率和资本流动。比如说,如果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都在加息,而我们这边却在大幅降息,那资本就可能往外跑,人民币就可能面临贬值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就需要权衡,是优先稳定汇率,还是优先刺激国内经济。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发达经济体经历了长时间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这种政策的效果,以及它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资产价格泡沫、贫富差距拉大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当我们考虑是否要采取类似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时,就必须仔细评估其潜在的风险和收益。不是什么工具都可以随便拿来用的,关键在于“适度”和“有度”。
我的感受是,如何运用货币政策,这门学问,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一次的政策选择,都是在对复杂现实的判断,在权衡各种可能的利弊。它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最重要的——对市场和经济规律的敬畏之心。毕竟,每一次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千家万户的生活产生影响。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