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富士属于哪个财团”,这话说得好像富士是一家小公司,需要依附某个大集团似的。其实,这问题背后,是大家对日本大型企业集团化运作模式,以及“财团”这个概念理解上的一些模糊。说实话,我刚入行那会儿,也觉得富士是不是属于“三井”或者“三菱”之类的巨头。但时间长了,接触多了,才明白这事儿没那么绝对。
咱们先聊聊“富士”。提到富士,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富士胶卷,那个曾经统治了胶卷时代的帝国。再就是富士施乐(虽然现在名字改了),还有富士通、富士电机、甚至包括前几年很火的富士X系列相机。这一串“富士”下来,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确实有千丝万缕的contact,但又不是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绝对控股关系。这跟日本战后对财阀的拆解有很大关系。
简单来说,二战后,美国为了削弱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对原有的“财阀”进行了强制性的拆分。过去那种由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核心企业牢牢控制众多子公司的模式,被打破了。很多大家族式的财阀,被拆分成了独立运营的公司。但拆分不等于彻底断裂,很多企业之间保留了交叉持股、业务合作、甚至是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
所以,当你问“富士属于哪个财团”时,其实是在问,现在的这些“富士”企业,它们的根源或者主要的股权contact在哪里。但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高度集权的“财阀”下属。更确切地说,它们是从过去的体系里独立出来的,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发展壮大,形成了新的格局。
“富士”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历史。很多名字里带“富士”的企业,其早期确实与旧时的“日产康采恩”(Nissan Konzerne)有着千丝万缕的contact。这个康采恩,你可以理解为是战前日本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有点像我们今天理解的“财团”的雏形,以汽车制造起家,后来涉足了金融、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森村市左卫门是其早期重要的奠基人。
富士胶卷,大家都知道,当年是日产康采恩的一部分。后来随着战后经济的调整和拆分,它独立发展,成为了一家在影像技术领域独树一帜的公司。同样的,富士电机、富士通,它们在各自的工业和信息技术领域,都经历了类似的独立发展和蜕变过程。虽然它们都姓“富士”,但各自的经营战略、股权结构、甚至管理理念,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
要说它们之间现在还有多少“财团”式的紧密contact?实话讲,不如过去那么直接。更多的是一种“同门”情谊,或者说是在特定项目上的合作。比如,在某些技术研发或者国际市场拓展上,大家可能会互相扶持。但核心业务的独立性,是现在这些“富士”系企业最鲜明的特征。
你如果去查这些“富士”系公司的股东名单,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们之间经常会互相持股。比如,富士胶卷可能持有富士电机的部分股份,而富士电机又可能持有富士通的一部分。这种交叉持股,在很多日本大型企业集团中都很常见。它既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contact方式,也是一种维护企业稳定、进行战略合作的手段。
这种交叉持股,不是为了某个家族或者某个中心企业攫取更多的控制权,更多的是为了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一旦其中一家遇到大的经营困难,其他持股的公司也可能提供支持,反之亦然。这不像我们常说的“母子公司”那种层层控股,它更像是一个由相互支持的网络组成的松散联盟。
举个例子,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关于自动化设备的采购项目,其中涉及到富士电机的一套生产线。在沟通过程中,对方业务人员提到了他们与富士胶卷在某些光学传感技术上的合作,对方强调了这种合作如何帮助他们提升了产品的精度。这种跨领域的协同,正是这种“松散联盟”的实际体现。它不构成某个“财团”的绝对控制,但却是一种重要的业务驱动力。
说到“财团”,在日本语境下,“财阀”的说法在过去更常见,指的就是那种由家族控制的、庞大的经济联合体。战后的解体,让这种模式变得更加分散。现在我们看到的“财团”概念,可能更多地指的是一种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或者是一些非营利性的基金会。而那些大型的、跨行业的企业集团,更倾向于被称为“企业集团”(keiretsu)。
“富士”系企业,虽然历史上有共同的源头,但发展到今天,它们更像是独立的、在特定领域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集团”成员,而非属于某个单一的、严格意义上的“财团”。它们各自有董事会、有自己的战略规划,甚至在市场竞争中,它们也可能是对手。
我接触过几家“富士”系的公司,他们的办公大楼、企业文化、甚至是内部的决策流程,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富士通在IT服务和解决方案方面的激进创新,和富士电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稳健扩张,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要说它们属于哪个“财团”,那只能说,它们属于一个以“富士”为品牌标识,以历史渊源为纽带,以交叉持股和战略合作为基础的、松散的“企业共同体”。
所以,在我们实际的商业操作中,比如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市场调研,或者评估竞争对手时,直接去问“富士属于哪个财团”,意义不大。关键在于你要明确你关注的是哪一家“富士”公司。是富士胶卷(现在更名为“富士Film”),还是富士通,抑或是富士电机?它们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
比如,如果你要采购电子元件,你会去contact富士电机;如果你需要IT解决方案,你会找富士通;如果你对影像技术感兴趣,那自然是富士Film。搞清楚这一点,比纠结它们属于哪个“财团”要实际得多。它们之间的contact,更多体现在历史传承和某些层面的业务协同上,而不是一个你简单归属就能概括的“隶属”关系。
我的经验是,在与这些公司打交道时,与其去研究它们之间模糊的“财团”contact,不如去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产品、技术实力、市场策略以及决策者。毕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决定合作与否的,是实力和契合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性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