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感觉军工走势强,尤其是这几年,好像不论大盘怎么波动,军工板块总能找到自己的节奏。这确实是个普遍的观察,但要说原因,可不是一句“国家重视”就能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
好多人一看新闻里“XX武器列装”或者“XX演习”,就觉得这是军工股上涨的直接原因。这当然有影响,但更多时候,这种消息是结果,而不是驱动因素。真正的强大,往往是内生性的,是周期叠加、技术突破和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大概会这么跟他们聊。
首先,得看大背景。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感受到了。一些地区的不确定性增加,客观上就提高了全球对军事能力的需求。这不仅仅是某个国家,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安全溢价”在抬升。在这个大环境下,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会在国防建设上加大投入,这是保持战略主动的基石。
而且,这种投入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规划。我们看到的一些重大装备的更新换代,比如新一代战斗机、新型舰艇、导弹系统的研发和列装,这背后是持续多年的技术攻关和资金投入。这种持续性,保证了军工产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需求端。
当然,具体到国内,我们的国防现代化进程本身就是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从“机械化信息化”到“智能化”,每一步的推进,都意味着对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是实打实的,能够转化为订单,最终体现在上市公司业绩上。
如果光有钱,没有过硬的技术,那也是空谈。军工走势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以前我们可能在某些核心部件上依赖进口,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卡脖子”技术得到了解决,自主可控能力大大增强。
这背后是研发的投入,更是科研人才的积累。很多军工企业,特别是那些研发型企业,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持续的创新能力。你看那些专注于航空发动机、新材料、电子信息、雷达技术的公司,它们的股价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出这种技术进步的价值。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家做某型无人机控制系统的企业调研,当时他们刚把一个关键算法优化了,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几。这种技术上的小步快跑,在整个武器系统里可能不起眼,但累积起来,就是质的飞跃。而这种技术进步,会逐步在上市公司的财报里体现出来,比如研发费用占比,新产品收入占比等,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指标。
军工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零部件制造,再到下游的总装集成,每一个环节都有其价值。而国家对国防的投入,会沿着这条产业链自上而下地传导。
举个例子,当国家决定大规模列装某型新式坦克时,不仅仅是总装厂会受益,生产特种钢材的、生产精密传动部件的、生产先进电子设备的,都会有订单。而且,为了保证这些装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性,还会带动相关的配套服务和升级换代需求。
这就像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在看军工股的时候,不能只盯着那些“大头”企业,也得关注那些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技术壁垒较高的配套企业。有时候,这些“小而美”的公司,其成长性可能更惊人。
不得不提的是,近些年军工领域的改革也在深化。以前很多军工企业是事业单位性质,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低。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这种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让军工企业有机会参与到民用领域,或者说,将军用技术民用化。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方面可以分摊研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提升整体竞争力。
当然,改革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阻力,比如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或者一些政策的落地还需要时间。我们也看到过一些改革措施推出后,市场反应并不如预期,甚至出现了一些“伪改革”的现象。但总的来说,大方向是积极的,并且一些先行者已经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最后,说回估值。过去,军工股的估值普遍不高,很多时候是被当做“周期股”来看待。但随着行业基本面的改善,特别是盈利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前景的明朗,市场对军工股的估值逻辑正在重塑。
现在,我们更多地会用“成长股”的眼光来看待一部分优质军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在核心技术上有优势、在产业链中有定价权、并且能够持续获得国家订单的企业。它们的估值,自然也应该匹配其成长性和稀缺性。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军工股可以“高枕无忧”了。市场情绪、政策变化、国际局势的短期波动,都可能对股价造成影响。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理性,区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价值驱动,哪些是短期炒作。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真实订单,才是支撑军工走势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