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伊利和蒙牛哪个是国企,脑子里立马冒出“都是国有的”。这也很正常,毕竟在国内,这种规模的企业,尤其又是跟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政府背景。但实际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更有意思。我自己刚入行那会儿,也常常混淆,觉得大企业都是国家控股,但后来接触多了,才慢慢理清了里面的门道。
要说伊利和蒙牛哪个是国企,得先搞明白“国企”到底是怎么界定的。一般理解里,国企就是国家控股,国家说了算。伊利,全称是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蒙牛,全称是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这两个名字后面跟着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其实就暗示了它们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走的是市场化道路。
大家看伊利的股权结构,会发现呼和浩特光明有限责任公司(这块听起来就很政府背景)持股比例不低,而且在一些关键的董事会席位上,也能看到一些有guanfang背景的人士。这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它是国企。蒙牛那边,虽然早期注册地在内蒙古,但它上市路径比较早,而且引进过不少国际战略投资,比如当年和达能的合作,以及后来厚朴投资的加入,这些都让它的股权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但关键点在于,即便有国有资本的参与,也不代表它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现在的上市公司,哪怕国家持股比例最高,它也得遵守《公司法》的运作,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这些都要有。而且,具体的管理层,很多时候是市场化的选聘,不一定全是官员出身。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叫“国企”?是看国家股比例?还是看实际控制权?抑或是看历史渊源?
讲到这,就得提一下它们各自的起源。伊利,可以说是根正苗红,最早是在1956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食品厂,后来一步步发展壮大。蒙牛,相对来说,它是“后起之秀”,1999年才成立,当时是在呼和浩特市,由牛根生创立。牛根生本人,早期是在伊利工作过的,算是从伊利“出来”创业的。
在它们发展的早期,确实有很多国资的影子。内蒙古自治区的国资委,在早期对这两家企业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包括资金、政策上的倾斜。但这种支持,更多的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扶持,以及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并不直接等同于后来股权结构上的完全国家控股。你可以理解为,国家是那个“大股东”或者“重要股东”,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控股的那种。
我记得刚接触这两家公司的时候,还有人跟我讨论说,蒙牛早期能发展这么快,跟它不像伊利那样有那么深厚的“国字头”背景,反而能更灵活地引进外资和人才,反而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绝对,但也点出了市场化和行政化管理之间的一些区别。
真正让伊利和蒙牛哪个是国企这个问题变得复杂,在于它们的股权结构一直在变。伊利虽然有国有资本的早期支持,但它通过上市,股权也分散给了社会公众和机构投资者。而蒙牛,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股权变动,尤其是中粮集团的介入,让中粮成为蒙牛的战略投资者和控股股东。中粮集团本身是央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蒙牛的实际控制权,目前是掌握在中粮集团手里。
那么,中粮集团控股,蒙牛是不是就变成国企了?这个问题,又是“度”的问题。中粮集团是央企,对蒙牛有绝对的控制力,可以任命高管,制定战略。但蒙牛本身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它的日常运营,市场策略,产品研发,还是按照市场规则来的。它需要对所有股东负责,包括那些非国有的股东。
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位在乳制品行业打拼多年的前辈聊天,他提到一个观点,说现在中国很多大型企业,包括像伊利和蒙牛这样的,都很难用简单的“国企”或“民企”来标签化。它们更像是“混合所有制”的典型代表,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力,又有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这种混合,是好处也有挑战。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伊利和蒙牛哪个是国企这个问题,其实对消费者和市场影响不大。大家更关心的是产品质量、价格、口味,以及品牌营销。这两个品牌,长期以来都在争夺市场份额,推出各种新产品,代言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它们的营销手段,比如在奥运会、世界杯上的赞助,都是非常市场化的操作,用的钱也是真金白银,不是财政拨款。
我亲眼见过它们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在中小城市或者县城,为了一个商超的陈列位置,业务员之间会竞争得非常激烈。这种竞争,跟是不是国企没直接关系,完全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它们也都要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消费者口味变化、竞争对手的压力,这些都是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必须承受的。
所以,与其纠结于伊利和蒙牛哪个是国企,不如更关注它们作为企业,在产品创新、质量管理、消费者服务上做得怎么样。毕竟,最终能留住消费者的,还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它股权结构上的一个标签。
我们再具体看看伊利。伊利的股份,一部分是流通股,上市后有很多社会资本进来。但呼和浩特光明有限责任公司,还有一些其他的国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加起来,使得国有资本在伊利里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况下,伊利虽然是上市公司,但可以说,它在整体战略和一些重大决策上,会受到国有资本的影响,也可能在国家一些产业政策导向上,有更高的契合度。
不过,伊利的管理层,比如董事长、总裁,虽然背景可能与国有资本有关联,但他们的任命和考核,也越来越市场化。他们需要为公司的业绩负责,要对股东负责,也必须面对市场的检验。我认识一些在伊利工作的朋友,他们讲起公司内部的管理,更多谈论的是KPI、市场份额、新品研发,而不是行政指令。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伊利更像是国有资本占有优势的股份制公司,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国企。它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国有资本的“压舱石”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蒙牛的情况,因为中粮集团的控股,显得更清晰一些。中粮集团作为央企,对蒙牛的绝对控制,意味着蒙牛的战略方向、重大投资,都必须符合中粮集团的整体布局。这从某种程度上,也给蒙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力的后台支持。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蒙牛在香港上市,它的运作机制是完全按照市场来的。它聘请的管理团队,很多都有国际化视野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比如,它会大力发展进口奶粉业务,引进国际化的牛奶品牌,这都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它也需要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比如股价的波动,投资者关系的维护。
我曾听过一个业内人士的说法,说蒙牛这种模式,是“央企的背书,市场化的手脚”。意思就是,有央企作为靠山,在资源整合、政策协调上可能更有优势,但执行层面,又完全按照商业逻辑来,不搞“大锅饭”,不搞“铁饭碗”。这种模式,如果在管理上能做得好,既能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又能保证企业的活力和效率。
总的来说,当大家问伊利和蒙牛哪个是国企的时候,其实是在问它们与国家的关系有多紧密,以及谁真正说了算。从严格的法律定义和实际运作来看,这两家公司都属于股份制公司,而且都完成了市场化改造。它们都不是那种国家直接拨款、由政府部门任命所有高管的传统国企。
伊利,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相对较高,可以说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而蒙牛,通过股权变动,现在是由央企中粮集团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两者都深度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化方式运营。
所以,与其纠结于一个简单的标签,不如理解它们都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资本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典范。它们都承载着国家对民族乳业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创新来生存和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