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卖盘?”这问题,估计很多做市场的,尤其是做我们这种实操的人,时不时就会碰到。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或者市场看起来明明有点苗头,但就是迟迟不见有人愿意主动把手里的东西卖出来。这不像我们平时理解的,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就争着抢着要“出货”,反而是一种“静悄悄”,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理解的“没有卖盘”,不是说完全没人卖,而是说,你想找的那个“价格”,那个“时机”,那个“量”,它就是不出现。它不像市场上那些大宗交易,或者我们常说的“吸筹”和“派发”,有比较明显的迹象。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预期差”,或者说是一种“观望态势”的极致体现。
咱们先从最根本的说起,为什么会“没有卖盘”?很多时候,这都是跟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有很大关系。如果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觉得,现在手里的东西,再拿一段时间,肯定能卖出更高的价格,那自然就没有“卖盘”。这可不是瞎说,我亲身经历过好几次,手里头握着一些相对稀缺的标的,市场上有人来问,我们也知道有这么个需求,但就是不着急出手。为什么?因为我们判断,如果现在就卖,那简直是对自己的一种“背叛”。市场对它的认知,或者说它的价值,还没到那个点。
这种心理,在很多行业里都一样。比如我们做的一些特殊商品的交易,有时候,明明已经有买家出价了,但卖家就是不动。不是价格不够高,而是他觉得,这个“买家”也只是个“中转站”,最终的那个“终极买家”,那个愿意付出最高代价的人,还没有出现。所以,他宁愿多等一天,甚至一周,就是为了那个“对的人”和“对的价格”出现。这中间的博弈,你能说他不对吗?从商业角度看,他是在追求利润zuida化,从市场角度看,他是在等待一个更合理的“价格发现”过程。
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卖家手里拿着的,确实是“好东西”,而且他也知道自己手里是“好东西”。这种“好东西”,有时候产能有限,有时候是定制化的,而且需求端又相对稳定甚至还在增长。这种情况下,卖家自然不缺“卖盘”,他可以挑着买家来,甚至可以设定自己的交易规则。在这种“强势”的局面下,你当然看不到那种“急于出手”的卖盘。相反,你会看到的是买家在那里“排队”,而卖家则是在“挑三拣四”。
说到信息不对称,这在我们的行业里真是太常见了。有时候,市场上之所以“没有卖盘”,很可能就是因为真正掌握了关键信息的那拨人,他们还没到出手的时候。可能他们正在等待某个宏观政策的出台,或者等待某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又或者是在等待某个大型项目启动的信号。这些信息,普通市场参与者很难第一时间获取,或者即便获取了,也无法完全理解其潜在的影响力。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接触到一个新项目,初期大家对它的估值都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觉得很高,有人觉得很低。后来我们才知道,有一拨早期参与者,他们手里头握着一些关于这个项目在未来几年的详细规划和潜在客户的承诺,这些信息在公开市场是完全看不到的。他们在那段时间里,确实也很少有“卖盘”,即使偶尔有,价格也高得离谱,一般人根本吃不下去。后来,随着项目信息逐步释放,市场才真正理解他们的价值,那个时候,他们的“卖盘”才变得活跃起来,而且价格也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这就像玩一个棋局,你知道下一步对方可能会怎么走,你也知道棋盘上还有哪些隐藏的牌。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不会急着把手里的棋子“出”掉,因为你知道,它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价值会翻倍。这种“潜规则”式的博弈,让市场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但暗地里却暗流涌动。
有时候,“没有卖盘”也可能是一种“流动性陷阱”的体现。就是说,市场上不是没有人想卖,而是无论怎么定价,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买家。特别是对于一些非标准化的,或者特定领域内才能消化掉的产品。你手里有东西,但市场上能够接手的人,要么是数量太少,要么是对价格的预期和你相差太远,导致即便你愿意降价,也可能只是杯水车薪,甚至因为交易成本过高而得不偿失。
我曾遇到过一个情况,有一个客户手里积压了一批非常专业的设备,这种设备只有极少数的下游企业才用得上。市场上有人感兴趣,但一来买家有限,二来他们要求的价格,比卖家心理价位低了不止一个档次。更关键的是,一旦降价太多,卖家自己也觉得亏损太大,加上中间的沟通、评估、物流等成本,算来算去,不如暂时放在手里,观望一下。这种情况下,你就会发现,尽管有需求,但就是没有“卖盘”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出现。卖家宁愿承担一点仓储成本,也不愿“贱卖”。
还有一种,就是卖家虽然想卖,但卖出的价格,可能不足以覆盖他最初的投入,甚至是微薄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宁愿“捂盘”。他会觉得,如果现在卖,我等于亏损了我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还不如再等等,看看市场能不能好转,或者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买家。这种“成本考量”,有时候比单纯的价格高低更能决定“有没有卖盘”。
政策导向和行业周期,这俩玩意儿,直接就能扼杀或者催生“卖盘”。当一个行业正处于上升期,前景一片大好,而且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你看看,这时候谁会傻到去卖?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捂盘”惜售,等待更高的价格。相反,如果一个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政策收紧,或者市场需求突然萎缩,那时候,你想找“卖盘”都难,因为大家都急着“甩货”,但问题是,没人接盘。
我记得当年,有个朋友在做某个政策性比较强的领域,当时行业里一片繁荣,大家都在扩张。他手里也有些资源,但就是不愿意卖,因为他觉得,未来几年,这个行业的价值还会翻几番。结果,政策风向突然变了,监管收紧,一夜之间,整个行业的格局都变了。那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判断的“不卖”策略,让他错失了最佳的退出时机。后来,他再想卖,价格已经跌得不成样子了,而且买家也少了许多。
行业周期也是一个道理。就像很多大宗商品,它有自己的起伏。你如果在周期的底部去卖,那肯定血本无归,没人会这么做。你得等到周期有所回暖,市场预期开始变得积极,那时候,才会有卖家愿意把手里的货拿出来。所以,当你看到市场上“没有卖盘”的时候,不妨先去看看,当前这个行业,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周期阶段,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些宏观因素,往往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最后一个,我们得聊聊产品生命周期。有时候,你之所以看不到“卖盘”,是因为你关注的那个“产品”,它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或者说,它即将被更新的技术或产品所取代。这时候,卖家手里虽然有货,但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东西很快就不值钱了,或者说,再拿下去,也卖不出好价钱。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不卖”,或者把价格降到很低,让一些有迫切需求的,但又对价格不敏感的买家去接盘。
我见过不少做电子产品代理的朋友,他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新款产品上市了,但手里还有一批老款的库存。市场对老款的需求在下降,但卖家又不甘心亏本处理。有时候,他们会选择暂时“不卖”,寄希望于能通过某些渠道,或者等待特定的买家出现。但往往,结果并不理想。随着新款产品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老款的价值也在加速贬值。这时候,你看到的“没有卖盘”,其实是卖家的一种“战略性”的等待,但这种等待,并不总是能带来好的结果。
反过来,如果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新产品,而且市场需求旺盛,但产能有限,这时候,卖家往往不愿意轻易出手,他们会选择“惜售”,等待市场对价格的进一步认可。你看到的“没有卖盘”,是因为卖家在“捂盘”,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所以,要理解“为什么没有卖盘”,还得结合你所关注的那个具体的“东西”,它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