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玉米市场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最终以未保价收场。这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将深入探讨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
国内供需失衡
1. 产量过剩
2015年,受天气条件良好等因素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2亿吨。需求却相对疲软。畜牧业产能扩张受限,玉米饲用需求增长缓慢。由于国际玉米价格低迷,进口玉米也大幅增加。
2. 需求不振
畜牧业是玉米的主要消费领域,但2015年受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存栏量下降,玉米饲用需求随之减少。淀粉加工企业受下游需求不振影响,开工率下降,对玉米需求也随之走弱。
国际市场影响
1. 全球供应过剩
2015年,全球玉米产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0.5亿吨。主要产粮国美国、阿根廷和巴西都大幅增产。这导致全球玉米供应过剩,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
2. 进口替代
由于国际玉米价格低廉,我国进口玉米数量大幅增加,达到1000万吨左右。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失衡,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打压。
政策因素
1. 取消临时收储
2015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该政策原本旨在托市玉米价格,但由于库存压力过大,政府决定取消收储,转而通过市场调节价格。
2. 调整临储收售价格
国家调整了玉米临储收售价格,下调了收储价格,上调了售出价格。这释放了政府对玉米价格的干预信号,市场价格随之回调。
3. 进口关税调整
为了保护国内玉米产业,国家提高了玉米进口关税。但由于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低迷,进口关税的调整效果有限,进口玉米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15年玉米未保价是国内供需失衡、国际市场影响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量过剩、需求不振、全球供应过剩和进口替代加剧了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失衡。取消临时收储、调整临储收售价格和进口关税调整释放了政府对玉米价格干预的信号,导致市场价格回调。这些因素最终导致2015年玉米未保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