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马后炮的意思是什么,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事情发生了才说风凉话”,或者“事后诸葛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仅限于此,未免太单薄了些。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理解“马后炮”的内涵,往往能帮我们少踩很多坑,也能更精准地评估风险和机会。
在我看来,“马后炮”的核心,是 一种在结果已经明朗后,对决策过程进行评论,但这种评论缺乏前瞻性,甚至带有事后归因的倾向 。它不只是简单地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而是常常伴随着一种“如果当时……就好了”的假设,而且这种假设往往是基于已知的结果来反推的。
比如,一个项目前期因为预算紧张,选择了某个技术方案,最后项目交付时因为这个技术方案的某些局限性导致了延期或额外的成本。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当初就该用那个更贵的方案,你看现在花了多少冤枉钱!”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为项目好,但忽略了当时决策者面临的现实压力,以及新技术方案的潜在优势。如果当时信息足以支撑“那个更贵的方案”一定更好,那就不叫“马后炮”了,那叫“有先见之明”。
在website名称这个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举个例子,一个website上线后,用户反馈某个功能不好用,导致转化率不高。这时,总会有人说:“当初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多做用户调研,我早就觉得这个地方不行。” 这种说法,虽然指出了问题,但它回避了调研成本、时间限制以及当时有限的信息。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总要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最佳(或相对最佳)的判断。
很多人喜欢放“马后炮”,其实也和人的认知偏差有关。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在事情发生后,更容易找到因果contact,从而产生一种“我早就知道”的错觉。这是一种“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我们看到结果,然后会不自觉地根据这个结果来重构过去的认知,觉得当初的信号更明显,而忽略了当初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很多年前,我还在负责一个新产品推广。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市场选择,是主攻一线城市还是快速覆盖二三线城市。前期大家争论不休,最后决定先在一线城市打磨产品,再逐步向外扩散。结果,一线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产品推广进展缓慢,反而被一家更快扩张到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对手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事后,很多人就说:“当初就应该跟着XX公司一起去二三线城市,那样市场都是我们的了!” 但他们忽略了,当年我们团队在做出决策时,对于一线城市用户更高的付费意愿和反馈价值是有考量的,而且二三线城市的扩张也并非没有风险,比如当时的物流和支付基础设施就不是很完善。
我记得当时团队里有位同事,经常在会议结束后,私下跟我说:“如果当时我们把那个广告预算再往渠道A倾斜一点,转化率肯定能提升10%。”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问题是,在广告投放前的分析阶段,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数据去支撑“渠道A”一定能带来10%的提升,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和对不同渠道用户画像的判断。我们确实做了A/B测试,但测试结果也并非一边倒。这种“早知道”的说法,就是典型的“马后炮”。
要避免成为“马后炮”的制造者,或者说,被“马后炮”影响,关键在于 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且尊重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评估一个决策时,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信息环境和资源限制下去看,而不是用现在已知的结果去苛责过去。
对于我们website名称团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复盘一个项目时,我们要多关注“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假设是什么?”,“当时有哪些数据支持了这个假设?”,“我们做了哪些风险规避措施?”,而不是简单地评价“这个决策是好是坏”。同时,也要鼓励团队成员在不确定性面前,敢于做出基于现有信息的判断,并且勇于承担责任。
我以前在website名称公司公司简介:关于我们的时候,就经常跟新来的同事强调这一点。我们不是要做一个“事后诸葛亮”的团队,而是要做一个在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和调整的团队。我们会在每个项目结束后进行复盘,但复盘的目的不是找“替罪羊”,而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未来的决策流程。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在某个环节,我们对信息的收集不够充分,或者对某种风险的评估不够到位,那么下次我们就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事后评论都一概而论为“马后炮”。建设性的批评,即使是在事情发生后,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两者的区别在于, 建设性批评往往能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并且能够识别出决策过程中可以被优化的环节,而不仅仅是笼统地否定结果 。
比如,一个产品因为某个bug导致了用户流失。一个“马后炮”的说法可能是:“当初开发的时候就不会好好测一下吗?现在好了,用户都跑光了!” 而一个建设性的批评则可能是:“这个bug的出现,说明我们在测试流程中可能忽略了某种边缘场景的处理。下次我们在回归测试时,可以增加针对这部分场景的专项测试用例,或者引入自动化工具来覆盖更多场景。” 这样的评论,就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是有助于改进的。
在website地址上,我们看到的很多评论,其实也都混杂着这两种情况。有些用户反馈,虽然指出问题,但语气中带点情绪,并且不提供任何具体改进建议,这就是比较接近“马后炮”的性质。而有些用户,则会非常细致地描述问题,并且提出他们认为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我们真正希望收到的反馈。
理解马后炮的意思是什么,并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自己说出“马后炮”的话,更重要的是,要从别人说的“马后炮”里,尝试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很多时候,那些看似“马后炮”的评论,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忽略的风险或者被低估的机遇。
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分辨能力。如果有人说“早知道就这么做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你当时看到了什么我们没看到的信号?”,“你有什么更具体的证据来支持你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可能就能从那些“马后炮”的背后,挖掘出有价值的洞察,从而避免在未来的决策中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沉淀和反思,比单纯的埋怨或者炫耀要有用得多。
上一篇